+加入我的最愛 <返回活動首頁
banner

現在位置Location:展覽理念 Exhibition Introduction

展覽理念 Exhibition Introduction

機械與植物的融合演化
The Combined Evolution of Machines and Plant Life

策展人Curator/ 謝慧青 Hui-Ching Hsieh

 隨著科技時代的演進,自然與人工之間再也不像過去是一種截然不同的對立,兩者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混種的種賽伯格(Cyborg)運應而生,我們正面臨著機械與自然共同演化的新未來。本展「機動.森林」中,藝術家以互動機械裝置、以及數位影像作品,呈現機械與植物間跨界生命形態,以及物種之間的融合演化。藝術家們以機械、感應元件、電腦互動程式、動畫等媒材,創造出機械的植物生命,以及虛擬幻境中的森林生機。

自然與人工之間是演化與生成的變動

人工所創造的東西與我們正在變成的東西一起進化,也就是說,人、生物、機械、資訊的在時間的潮流中共同演化。江世敦(John Johnston)《人工生命的誘惑》中,為「人工生命」(machinic life)下了一個定義:是一種原初的生命形式,在人造的環境中藉由機械式的互動表現。」江世敦也提到,在二次戰後,出現了兩種新型態的機器,一種是電腦,另一種就是擁有擬似生命型態,可以表現出動作的反應式機械(liminal machine),與自然形式不同卻擁有類似有機生命體的「人工生命」。江世敦認為,在巨觀的物理自然世界生物界與近來發展出的人工生命體之間,並非是互相對立的。雖然在科技的領域中利用了對自然模擬的手法,但是其結果並不是自然與人工的對立,而是一種演化與生成(becoming)的變動,相互依賴、共鳴,產生出一種與不同於兩者的新物種:「機械物種」(machinic phylum)。

在將生物與機械演化整合的方向,唐納.哈洛薇(Donna Haraway)提出整合各個物種間的演化論述,而她更強調的是物種間彼此之間密切關連,以及共同演化的關係。哈洛薇在二○○三年提出《伴侶物種宣言:狗、人與意義重大的他性》(The Companion Species Manifesto)一書中,強調了人與動物共同演化的密切關係,將人與狗的關係想作是一種「共同進化」(co-evolution)的範本。而在此宣言中的伴侶物種,所包括的不僅僅是動物,而是所有在演化中所產生的物種,也包括了他在〈cyborg宣言〉中的cyborg。「我已經開始把cyborg看做更大的奇異的伴侶物種家族裡的小字輩。」她說。海爾斯(Hayles, N. Katherine)在《我的母親是一台電腦》中曾作以下表述:「我們之所為,與我們之所是,是一起進化的」。她認為,「人類、動物以及智能機器現在就會比在其文化的、社會的、生物的以及技術的進化的任何時候都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也就是在這樣的進化的螺旋上升關係之中,我們所創造的東西與我們業已變成的東西一起進化。人、生物、機械的在時間的潮流中共同演化。

機械與數位的仿生植物

生物所涵蓋的包括植物與動物,江世敦所提出的「機械物種」所指涉的不僅是機械與動物之間的演化生成,也包括了機械與植物。本展「機動.森林」藉由藝術家的作品,展現機械、資訊與植物間的新物種,以及未來演化的趨勢。

   黃贊倫的《FT01S》感應到觀眾得靠近後,三朵美麗的白色金屬花朵將會綻放轉動;同時,也會觸發藝術家為機械花朵所裝設的收音機頻道,讓觀眾與藝術家所創造的機械生命相互對話。香港與台灣藝術共同組成的創作團體Dimension+,這次參展的作品《共生交響》, 則是用白紙摺疊出一朵朵的紙花,觀眾用手觸碰花瓣之後,感應傳導到花朵下方的機械元件,讓層層疊疊的花瓣緩緩暫放開來。黃致傑的《人造向光》,藉由植物向光性機制的概念,重構一株鬚狀機動物件的生長行為。

   Philip Beesley是國際知名的數位建築師,近年來,他以一系列的Hylozoic 互動機械裝置作品打造出令人驚嘆的機械森林。他也特別為本展製作了環場投影裝置,讓觀眾有身歷其境的感受。曾偉豪的《語林》,被藝術家打造為就像是兩株會吟唱的樹木,民眾觸摸由導電油墨繪製而成的樹林,作品會發出如低吟般的聲響,這是一個結合了視覺、觸覺與聽覺的森林風景。

   郭慧禪的《光點II》,是藝術家所打造的數位森林景象,當觀眾接近時,會發現如螢火蟲的光點迎面而來,以數位影像重現藝術家心中的森林空間。Eelco Brand的作品中的樹木與植物,如動物或昆蟲般蠕動、蔓延;數位動畫的畫面中,流露出超現實的幽默感。

機動.森林」主要希望能夠呈現機械以及植物之間的跨界生命形態。「機械物種」不僅是機械或人生智能的動物仿生,同時也是也機械與植物間的融合演化。

 

 In “Mobile Forest”(機動.森林) artists utilize interactive mechanical installations and digital image works to highlight life-forms that transcend the boundary between machines and plants, and the combined evolution of species. The artists utilize machines, sensor components, interactive computer programs and animation to create mechanical plant life and a vibrant forest in a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 “Mobile Forest” was curated by Hui-Ching Hsieh who invited seven outstanding artists and art groups from Taiwan and overseas to participate, including Philip Beesley, Eelco Brand, Dimension+, Chih-Chieh Huang, Zan-Lun Huang, Hui-Chan Kuo and Wei-Hau Tseng.

 John Johnston thinks what existed between artificial life and natural life (in the world of macro-physics nature) is not a polarized difference. Though employing the technological approach to simulate the nature, its result is, instead of a conflict between the natural and artificial, a dynamic alteration which exemplifies a harmonious symbiosis, and through which a new species different from both: machinic phylum, is thus produced.

 Man-made things and the thing we are becoming ourselves are co-evolving, which is to say that people, plant and animal life, and information continue to evolve together in the tides of time. Machinic Phylum is not just a machine, or animal bionics with human intelligence, it is also the combined evolution of machines and plant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