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消逝的瞬間─關於時間的六種視野」展覽

訊息發佈日期: 2017-06-24

展覽時間:2017/ 6 / 24(六)-2017 / 7 / 23(日)
展覽場地: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

本展作品為台北當代藝術館2015年當代影像聚場公開徵件之作,由當代館展覽組針對入選作品之內容屬性予以歸納後,以主題策展方式集結展出。

  歷史並非恆常不變的事實或真理,對「過去」的詮釋,體現了我們「現在」的價值與倫理觀,也因此成為「未來」構成的能動力。「當下」因而揉雜了「過去」與「未來」,成為一個轉瞬即逝的時間集合體。【即將消逝的瞬間】的參展藝術家即透過這種時間的共時性,回看過去以對當下進行解構批判,並同時反向投射出一種新的倫理觀所建立的未來。他們的作品所呈現的時間觀,並非單一的線性系統,而是在來回往復的動態過程中,向想像的未來逐步推進。

  陳思含與印度藝術家 Vaibhav Raj Shah 合作的錄像作品,在印度文裡同時代表了「昨天」與「明天」,也就是「遠離今天的一天」。本作品以哲學角度探討印度語言中的時間觀及當地深厚的宗教文化,本展展名【即將消逝的瞬間】,即是出自於片中一首印度寶萊塢經典電影中的情歌歌詞。 則為她在印度駐村期間,拍攝種姓制度下,以銅器製造業世代相傳的社區,與現代性的城市相比,片中凸顯了一個不同時序並存的異質空間。

  郭俞平的<凹洞>透過虛構的現場錄像,回視自身生命經驗和中興新村的一段歷史,從而批判中興新村如何以類殖民者特區的方式,向四周傳統農業社會演示著進步與現代化的烏托邦生活。

  汪紹剛創作的,透過影片旁白回溯主角對哥哥的思念與記憶,語言的敘事線混疊著現實與虛構的影像,旁白與影像的時空不斷地相互錯置,在過去與現在、邊緣與中心的來回移動中,探討了移工在全球化時代的快速流動和孤立處境。

  <解體概要>作者林仕杰,承襲了實驗電影界透過資料影像拾荒(found footage)書寫歷史的概念,藉由打亂影片敘事線,讓觀者反思歷史是否如同一道咒語,形塑無法掙脫的集體潛意識。  
  
  邱杰森以<不存在的完美境地>三部曲,探討後現代終結之後,我們如何重新面對現實,讓理想和烏托邦成為一個永恆的驅力。